信托公司的困境
2010年9月監管層推出了《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以促使信托公司將有限的資本在不同風險狀況的業務之間進行合理配置,引導信托公司根據自身凈資本水平、風險偏好和發展戰略進行差異化選擇,實現對總體風險的有效控制。而讓信托公司進行合理配置和差異化選擇并不容易。首先,信托公司必須明白什么是“風險業務”及其風險系數是多少。根據該辦法,不同業務的風險參數是適時調整的、相對動態的,因此,如何判斷所謂的“風險業務”就是個難點。其次,信托公司的業務確定問題。不象基金、銀行、券商等機構的業務那么清晰,信托公司以前什么好做作什么,沒有專注的領域,游走于政策與市場之間,打“短平快”。怎樣“合理配置”、“ 差異化選擇”呢?
信托公司業務分類
根據國家分業經營的劃分,信托公司可以有財產信托和資金信托。對于財產信托目前似乎都不感興趣,而在資金信托領域,基金、銀行、券商和保險已經相當成熟,信托公司要轉型并繼續發展資金信托,必須開辟新的領域與它們進行差別化競爭,而這就需要對市場有清醒的認識。
根據風險收益來劃分投資者,大體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保守型,要求年收益率在3%以下即可,追求資金的絕對安全而不太介意收益的多少,這類投資者顯然是銀行儲戶;
第二類、穩健追求型,要求年收益率在3% - 10%,在本金相對安全的情況下,追求較高的收益;
第三類、激進型,要求年收益率達到10%以上,能承受本金損失但追求高收益,這類客戶往往直接投資股票,屬于券商的客戶。
目前唯有第二類客戶群還沒有明確的歸屬,應該成為信托公司力爭的對象。
體現自主管理能力的風險中性業務
風險中性業務就是信托公司利用自己的優勢并整合基金、銀行、券商的資源大力發展主動管理業務的領域。
風險中性業務的核心是結構性金融產品,結構性金融產品指的是通過與股票、利率或商品等資產表現掛鉤來構造滿足不同收益形態的產品,可設計成保本或部分保本等低風險特點,是介于銀行存款和股票之間的投資工具,完全可滿足第二類客戶群多樣化的投資需求。
風險中性業務的最大特點是,發行方不以判斷趨勢獲取資產漲跌的方向收益為目的,而主要通過對沖工具對沖掉各類市場風險,獲取產品發行波幅與對沖波幅的波幅差收益。發行方與投資者并不是對賭關系,兩者獲取市場不同性質的收益,不是零和游戲,各賺各的錢。
基于目前國內利率還沒有市場化,所以掛鉤A股股票或國內商品將成為首選,因為中國的投資者對內地A股市場和商品市場更了解,上海中量公司預計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風險中性業務的流程及合作模式
風險中性業務涉及到結構性金融產品的設計開發、銷售發行、對沖交易、風險管理等環節,信托公司就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產品開發包括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和風險評估,發行產品前要分析市場近期的表現,包括宏觀經濟、利率走向、固定收益市場情況、股市/匯市/商品期貨的趨勢、同質產品期權引申波幅的情況、標的資產實際波動率估計、多標的產品相關性分析等,綜合這些因素以確定新產品的發行波幅。同時,標的資產流動性是否足夠、對沖工具是否足夠等因素也是市場分析不可缺少的考慮因素,以確定該類產品的發行風險。然后確定新產品的期限、支付函數等條款內容。
銷售發行環節,信托公司通過自己的渠道可以直接發產品給自己的客戶,也可通過和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合作以進軍更大的高端理財市場。商業銀行的公信力、客戶渠道、營銷優勢是無可取代的。私人銀行部門與信托業務的對接,也有利于商業銀行提供多元化理財服務,形成優勢互補的雙贏局面。
對沖交易環節包括風險監控和對沖交易。前面提到,風險中性業務的發行人不以追求方向收益和對賭為目的,發行人需要實時監控各類市場Greeks風險,并對其進行有效的動態對沖,從而實現預期的波幅差收益。
對沖交易可由信托公司自營部門或交給投資顧問(券商或基金)來完成。
作為產品的發行方,風險管理環節也非常重要,必須滿足法律監管的要求,并把各種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完成自己主動管理的任務。
從以上業務流程來看,信托公司在風險中性業務中可處于主導地位,采取的業務模式可以有以下幾種選擇:
1)獨立:信托公司獨自完成金融產品的設計開發、銷售發行、對沖交易、風險管理等所有環節;
2)信托 + 銀行:信托公司完成產品的設計開發、對沖交易和風險管理等,銀行承擔銷售發行;
3)信托 + 銀行 + 投資顧問:信托公司完成產品的設計開發和總體風險管理等,銀行承擔銷售發行,投資顧問(券商或基金)負責對沖交易。
實力強大的信托公司完全可采取模式1,從而提升利潤空間。私人銀行部門應該很愿意與信托公司合作,因為受政策約束其自身管理能力、理財能力目前無法滿足多元化的理財需求,與其讓高端客戶資源長期被浪費不如與信托公司一起分享。信托公司通過銀行,不僅解決了渠道和客戶資源,而且可以通過“銀信連接財富管理業務”的模式,從根本上促進業務轉型和升級。
根據國際市場的情況,風險中性業務的年收益回報率介于10% - 15%之間,即使與銀行和投資顧問平分的話,也能獲得3%至5%的純收益,是單一平臺類業務收益的20倍以上,不失為信托公司主動管理業務轉型最佳方案之一。
|